在以后的教学环节当中,老师又先后设计了画图形、猜图形、做贴画等活动。整堂课学生始终保持着饱满的学习热情,教学效果也比较理想。
其中的“画图形”环节,就是利用老师提供的学具:各种颜色、大小不一的长方体和正方体、饮料瓶、积木、硬币等,在纸上画出各种图形。画完后再由学生说明“画的是什么图形”以及“你是怎么画出这个图形的”。
在研讨这节课的设计时,几位老师针对学生在“找图形”环节中所出现的错误,达成了这样的共识:应该将“画图形”安排在“找图形”之前进行。依据小学生的思维特点由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度,要引导他们明确“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区别,应该在他们充分感知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进而抽象出 “平面图形”的特点。“画图形”是学生感知平面图形的良好途径,再结合问题“你是怎么画出这个图形的”深层思维活动,便会使学生从本质上把握“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也就有效避免学生在“找图形”环节中出现的错误了。
执教这节课的张老师认同了大家的意见,认为自己在处理“找图形”与“画图形”这两个环节时,设计不太科学,只是简单地认为“找图形”只是观察观察、交流交流而已,比起动手操作的“画图形”来说容易多了,哪里知道这样忽视了知识发生的顺序以及儿童对事物的认知规律。
接下来在其他班级的教学中,张老师采用了“先画后找”的教学设计思路,果然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