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随着信息化、全球化、多元化时代的到来,在21世纪初应运诞生了!新课程如同一股春风,给基础教育带来了春的气息,带来了勃勃生机,教师的教育观念也应随之不断更新。在教学中不仅要考虑各学科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的规律,使学生在获得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发展。
一、案例
(一)
课前的准备:布置学生收集一些圆柱体的实物,要求学生带好剪刀、胶水、卡纸,安排好学生的合作小组,自制演示圆柱高的教具。
⒈制作并探究
让学生动手摸一摸,把印象记在心中,鼓励学生试着做一个圆柱,要求小组先讨论圆柱的特征,然后确定制作的方法,协调分工。
我巡视后与一组学生一起制作。
(制作情况:①合作制作的热情很高;②能确定要有两个相同的圆,中间的面要用长方形卡纸弯成;③三个面的大小怎样确定,特别是怎样使底面与侧面相对应,学生把握不好;④部分小组没有预留粘贴的地方使圆柱无法成型;⑤制作时间很长。)
我针对一些小组陷入困境的情况,鼓励学生向听课的老师请教。(学生静默,无人有请教的勇气。)
在学生都完成的情况下我宣布暂停,要求没有完成的小组课后完成。
⒉交流与认知
要求各小组汇报一下制作的依据(即圆柱的特征)
学生都能说出圆柱上下两个面是相同的圆,中间是一个弯曲的面;制作时先做曲面的是根据曲面来剪圆,也有根据圆来弯曲面。
师:上下两个圆是圆柱的底面,那个曲面叫圆柱的侧面。
展示一些小组的圆柱,比较一下他们的高低,猜一猜这说明什么?(圆柱的高不同)
展示教具认识圆柱的高。
⒊操作认识侧面展开图,探索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把圆柱的侧面剪开看一看是什么形状?什么没有变?
师:这个长方形的面积该怎样求?为什么?(提示联系两个底面)
学生按小组讨论。学生回答不够积极。(出示书本填空,引导认清侧面展开图的长和宽与圆柱高和底面周长的对应关系。
板书:圆柱侧面积=底面周长×圆柱的高
(二)
――对案例(一)的改进
1、课前向美术老师了解学生在美术课上制作类似圆柱体的情况:一般学生在美术课上大都只用卡纸卷成圆柱体,两个底面一般不制作,制成的圆柱体任意性很大,但学生对于粘贴中需要的结合部分还是能理解的,并且只要他们了解正确的组成,他们也会预留出粘贴的部分。
2、深入挖掘教材的指导作用:教材143页有制作圆柱体的图样,操作时让学生根据图样自主取材,这样可以减轻学生制作的难度,使学生能观察与操作相结合,进一步了解圆柱体的特征。
3、创作与探究的部分改进:
①在学生感知圆柱体实物,结合图样取材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小组取材的依据(即对圆柱体底面、侧面的初步感知);
②在学生基本制作完成后的交流中引导学生讨论侧面的展开图的特点,同时鼓励学生再次操作,剪开圆柱体的侧面分析和探究,以期得到展开的长方形的长与宽与底面的关系;
③如果认知不到位放手让学生充分交流和辩论(充分相信学生),不一定要让学生马上练习计算圆柱体的侧面积。
二、反思
一堂课的得与失,我深刻认识到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我们不但要知道新的教学理念,而且要结合课堂教学不断深入地研究,就如怎样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开展有效的探究性学习我觉得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首先要深入全面地了解学生。案例(一)中,对操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准备不够充分,无论是制作的步骤还是制作的技巧,教师和学生的准备都没能到位,教师在探究中的引导作用没有得到合理、及时的发挥,虽然有应急的处理,但与学生的心理接受水平产生偏差,导致冷场。原因值得深思。案例(二)中,教师在课前所作的努力是基于学生认识水平和技能水平的。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了解学生的探究能力,了解学生的操作能力,然后确定应该让学生探究的内容,怎样创设合理的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探究的空间,探究的目的要明确,预期使学生得到怎样的发展。 因此,学生的操作时间明显缩短,制作的圆柱较标准,认识到的特征比较完整,这也给高的认识和侧面的探究留下了足够的空间。
2、其次要充分相信学生。探究其实是学生的天性,不管他原有的知识水平如何,每个学生都会追求满足自己的好奇心,这个过程就是他们知识的建构过程,是主动性充分发挥的过程,只要有充分的信任,他们就能在探究中得到自身的发展。案例(一)中,教师在讲解圆柱体侧面积求法时,看到学生回答不够积极,就急忙出示书本填空,引出公式,而案例(二)中,教师鼓励学生再次操作,剪开圆柱体的侧面分析和探究,放手让学生交流和辩论。当然相信学生更要相信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学生在交流、合作中得到的帮助,以及同时形成的相互接纳、相互欣赏的情感体验,远比得到探究的结果更重要。要让探究的时间更充分,交流的时间更充分。
3、探究是一种学习的方法,要学生更积极、更主动、更熟练地进行探究,就需要教师长期不懈给学生探究的机会,慢慢地使学生改变学习的方法,提高探究的能力,如果只是偶尔或为开课而开放探究的天地,那么课程改革就失去了他本质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