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专业网

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浅探

[摘要]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与和进步的永恒主题,也是学校教育的必然要求,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本身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营造好创新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大胆猜想,诱导质疑,挖掘其创新潜能;鼓励学生运用知识进行实践操作,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关键词]   培养    数学    创新    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而小学数学教学正是从小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最佳的途径之一,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       创设情景,诱发创新  

好奇是学生的天性,好奇心是发展创新能力的潜在动力,是创新意识的萌芽。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创设问题情景,来诱发学生的好奇心是他们产生创造的冲动。如我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先安排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竞赛:下面各数能被3整除吗?42  86  75  186  10002  500001题目一出示,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有的说只有186能被3整除,这显然受到了前一章能被数的25整除的数的特征的影响;还有的回答前几个数很顺利,到第五个数10002时哑口无声,只能埋头苦算,此事教室里很安静,与刚才热闹的课堂气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趁势说:这样算太慢了,你们随便说个数,说多大都可以,老师马上就能知道它能否被3整除。于是一个想难倒老师的念头产生了,许多学生高举小手,其中一个学生说98900,我马上做出判定,有的学生不相信,在练习本上验证,结果和我说的一样,紧接着我问:你们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吗?”“想!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一下子进入了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铺设了大道。  

二、自主探索,发展创新  

皮亚杰曾说:知识来源于儿童亲身体验,来源于儿童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因此教师应真诚的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自主探究,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充分的培养。例如我在教学圆柱的表面积时,采用开放式教学方法,以小组为单位,每组发一个硬纸板圆柱形学具,教师首先说明本课研究目标,然后让学生自由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其间,教师观察到,学生动手剪的剪,分的分,讨论的讨论,推导的推导,每个学生都投入了进去,从不同的基础、不同的思维角度出发,朝着既定目标努力。在他们的汇报中,几乎每组都得出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侧面积+底面积×2。唯有一组认为圆柱的表面积还可以用2πr×(hr)来求。开始教室非常安静,片刻之后,这个问题就像一颗炸弹抛了出来,同学们议论纷纷,显然这种思考问题的方法不仅是其他组没有想到的,就 连 老师我也为之一振。我不但没有批评这组同学,而且高度评价他们敢于提出问题,发表自己见解的勇气,并且及时组织同学们对这个问题进行讨论,最后达成一致意见。这种做法不但是合理的,而且是有很强的独创性,请看圆柱表面的展开图:

                                                                   

 

    

    

侧面

    

    

    

r       r

    

2r

    

h

    

r

                                     

这组同学说道:我们只要把两个底面(圆)分别转化成长方形,再与侧面展开的长方形拼起来就是一个大长方形,这个大长方形的长用2πr表示,宽用h+r表示。这样,圆柱的表面积就可以用2πr×(h+r)来求。这对于孩子来说是多么伟大的发现。事实证明,他们的这一发现给大家带来了很大的方便,与以往计算圆柱的表面积相比,正确率和速度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如果教师在课堂中给每一个学生尽量多的机会表达自己的见解或动手机会,让学生在自己活动的天地里自主参与实践,那么我们给学生的就不仅仅是知识本身,而是给了他们更多的发现科学的时机,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通过小组合作,使每一个学生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个性得到张扬,同时也使学生体验到了尝试动手的乐趣与解决问题的快乐。   

三、深化实践,培养创新  

加强发散性思维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前提,教师要想方设法为学生提供能激发其思维兴趣的舞台,使学生遨游在广阔的思维空间,置身于知识的探究过程中,有效地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1、提倡多元的解题思路  

培养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可以开拓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灵活性和敏捷性,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有特殊的功能。学生思考问题时,往往容易受思维定势的影响,表现为思维的单一性。在教学中,教师应通过一题多问、一题多问、一题多解等形式的训练,启发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侧面、多方位进行大胆尝试,提出合理、新颖、独特的解题方法。例如:甲乙两车分别从AB两地同时开出,相向而行,经4小时两车相遇,已知甲乙速度比是32全程需要几小时?刚出示题目时,很多同学束手无策,甚至还有人说缺少条件,我提醒他们认真思考,用好已知条件,一会儿有人举手,并说出解法:  

(1)1     (     )。因为4小时相遇,说明甲、乙两车速度和是,乙占了其中的     是乙的速度,1     (     )求出乙独行的时间。  

2)、4     2+3     2.因为速度比是32,说明每小时甲、乙共行5份,全程是4     2+3=20(份),乙每小时行2份,20     2得乙行全程所需时间。  

3)、4     2     2+3.因为速度比是32,行使时间相同,说明路程比也是32,乙行了2份用4小时,说明每份用2小时,全程5份,共10小时。  

……  

学生是有创新潜能的,他们喜欢标新立异,喜欢当众说出不同的见解,只要教师加以引导,学生完全能说出多种思路。  

2、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培养学生质疑问难,是发展学生学习能力,培养创新意识的有效方法。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可以这么说质疑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金钥匙,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从小学生的好奇、好问、求知欲旺盛等特点出发,积极培养学生勤于思考问题,敢于提出问题的良好习惯,促进创新意识的形成。在课堂上,许多同学质疑可 能在 老师眼里是不值一提、幼稚可笑的,老师在这种情况下要有耐心,不能够轻易否定或者是挖苦、讽刺,而是要耐心解疑。也 许 老师一句无心的话会让一个陈景润化为平凡。笔者认为,教学中应提倡不是通过传授知识来消灭问题,而是通过传授知识来发现更多的问题。为此在教学时,老师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有学生问:比的后项,不能为零,那么打球比赛为何可以用3:0表示呢?又如,教学面积单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时,学生问:认识面积单位为什么要用一个正方形引入,而不是三角形,圆形或其他图形呢?可见,通过学生大胆质疑巧问,形成认知冲突,进行思维碰撞,有利于激发学生思维的创造潜能。  

3、注重实践活动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景,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数学来源于生活,并且又应用于生活。 善于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和自己的生活经验解决实际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目的。教师要挖掘教材中的实践因素,让学生自己行动起来,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的创意。如:我班学生在学习了圆柱的体积计算方法后,对计算乒乓球等球类物体的体积发生了兴趣,我并没有直接告诉解决方法,而是把它作为一道实践操作题,让学生回家通过实践操作,自我解决。结果,第二天,几乎每一位学生都找到了自己的解决方法。有的设计了一个与乒乓球同样大小的橡皮泥乒乓球,然后把它捏成长方体,测量计算出乒乓球的体积;有的把乒乓球放在装了半杯水的圆柱形杯里,完全浸没后测量出水的升降变化算出了乒乓球的体积;有的把乒乓球戳了一个小孔,装满水,然后把水倒在长方体水杯里算出了乒乓球的体积。更可喜的是他们并没有停留在现有的发现上,而是在想:球也是一个规则物体,它的体积有没有一个特定的计算公式?可见,鼓励学生运用知识进行实践操作,留意身边的数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不可缺少的因素。学生只有在主动探索,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能不断创新。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创设适宜的情境,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间,使学生有所创见,有所创造,如此下去,必将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袁中学、冯明才:《小学数学创新教育探索》。白山出版社200010月,第225页。  

2、http.//www.solw.cn/Article/20070404125434 10342.html《小学数学教学中创造能力的培养》。  

3、韩永昌:《心理学》。  

4、陈和、韩希塘:《小学数学教师》2004年第12期。上海教育出版社。  

5、郑君威:《小学数学教学》200678月。  

   

赞 ()
分享到:更多 ()

相关推荐

请您记住本站域名:www.shuxueweb.com!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