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学华 |
[教学要求] 1.在简单求平均数的基础上,让学生尝试学会较复杂的求平均数应用题,从而构建求平均数问题的知识结构。 2.在尝试探求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同时培养其合作尝试的精神。 3.尝试让学生使用计算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课前把全班分成4-6组,分发统计表,预先填好数据。每个学生学习计算器并学会简单的操作方法。 [教学过程] 1.师:大家会求平均数吗,课前让各小组填写了“身体素质和学习成绩统计表”,现在开始比赛,每个小组要很快算出各个项目的平均数,比一比,哪个小组先完成任务。如果用笔太慢了,允许你们用计算器。算前先想一乡,整个小组8个人合作完成这件工作,怎样分配任务最合理。(计算要求:保留一位小数)各小组推举一人做监督员,互相监督。 身体素质和学习成绩统计表 P251 各组汇报计算的结果,评比计算速度。 身体素质指标同全国统一指标比较,比一比哪个小组的身体素质最好。 身体素质的平均值表 P252 2.下面再来算一张统计表。 为希望工程捐款统计表 P252 这张表格上要根据每组的人数和捐款数,求全班平均每人捐款数,就比上面的任务复杂了,这是较复杂的求平均数问题(出示课题) [分析:从实际问题引出新课,使学生知道数学问题来源于实际,通过统计比较,让他们知道自己的学习水平和身体水平,从与身体素质的全国标准的比较中,使他们意识到必须注意锻炼身体,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另外在简单的要求平均数问题的基础上,引出较复杂的求平均数问题,可充分发挥旧知识的迁移,有利于构建新的知识结构。] 二、进行新课 1.上面这张表格就是尝试题,先让学生尝试。 师:老师没有教,谁能自己解决这个问题. 2.再引导学生自学课本. (江苏版小学数学课本第九册第90-91页中的例1)要求各组集体自学,互相帮助,完成例1的计算。(课本体现了培养学生的尝试精神,例题没有全部做出来,而要求学生自己列式计算) 例1。五年级一班分成两组参加植树。第一组18人共植树43棵:第二组22人共植树77课。全班平均每人植树多少棵? (1)全班一共植树多少棵? 43+77=120(棵) (2)全班一共有多少人? 18+22=40 (人) (3)全班平均每人植树多少棵? 120/40=3 (棵) 列综合算式解答: (43+77)/(18+22)=120/40=3 (棵) 学生练后引导他们概括数量关系: 总棵数/总人数=每人植树平均数 3.学生完成尝试题。 引导学生思考,计算表格的思路是什么。(按照上面的数量关系进行的) 4.自学例2,各小组完成例2的解答计划。 例2:下表统计的是五年级二班两个小组植树的情况。全班平均每人植树多少棵?(得数保留一位小数) (表格 P253) 学生讨论:例1与例2有什么不同点和相同点? 所给条件不同,例1给的是每组共植树的棵数,例2给的是每组平均每人植树的棵数。相同点,两道题的解题思路是一致的,都是先求出全班植树的总棵数和全班总人数,再求出全班平均每人植树的棵数。 理解上述的解题是本节课的重点,要充分让学生讨论,的出结论后,让学生互相讲,使全班学生都能掌握。 [分析:解答尝试题同自学课本结合起来。在学生尝试的过程中,必须充分利用课本,用课本指导学生的尝试,尝试的过程,也就是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过程。] 三、第二次尝试练习 学习例2后,安排第二次尝试练习。 为希望工程捐款统计表 (P254) |
“稍复杂的求平均数应用题”教学设计
相关推荐
请您记住本站域名:www.shuxueweb.com!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