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专业网

有指导的尝试原则

        "有指导的尝试原则"体现了适应新时代的教育思想的要求,又反映了改革教学过程的具体特征。它启发大家对尝试教学法研究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促进各地更会面地学习和推广尝试教学法,使这株教改新花更加鲜艳芬芳,结出更丰硕的果实,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学法体系作出贡献。

  (一) 为什么要提出"有指导的尝试原则"

  尝试教学法试验近十年时间,从一个试验班发展到遍及全国三十个省、市自治区的几十万个班级,从小学发展到中学,从数学学科发展到语文、自然、理化、音体美等学科。各地各学校各学科的试验班均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在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自学能力,促进智力发展,提高教学质量等方面,均呈现出普遍的积极效果反应。

  为什么尝试教学法会受到广大师生欢迎,发展如此迅速?为什么普遍反映教学效果好?这个现象值得引起人们深思,这说明这里有一个教学原则在起作用,尝试教学法是受这个教学原则所制约的。本文将探讨这个新的教学原则:"有指导的尝试原则",简称"尝试性原则"。

  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教学规律而制定的对教学的基本要求。教学原则的制定,必须以教学规律为依据,以广大教师的实践经验为主要源泉。它能起到组织课程、选择教材、运用教学方法、指导教学实践的作用。有指导的尝试原则,就是在丰富的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根据我国新时期的总任务和世界新技术革命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为解决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新的矛盾关系而提出的。

  (二) 有指导的尝试原则的涵义

   所谓有指导的尝试原则,就是在教学中,教师不能单纯地传授知识,把现成的结论教给学生,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教科书的作用,让学生先去尝试,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取知识和掌握技能,学生尝试后,教师再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它的基本精神“先练后讲"。

  这个原则主要有两上方面:学生的尝试和教师的指导。这两方面是互相依存紧密联系的,学生的尝试以教师的指导为前提,教师的指导以学生的尝试为目标。教师的指导决不是包办代替,而是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根据教材特点和教学要求,为学生创造必要的尝试条件。以下就这两方面作进一步分析。

  1.学生的尝试

  中小学各科知识一般可用习题或问题的形式呈现。教师不要先讲解,把现成的答案、解题过程、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自学课本,学生在旧知识的基础上,自己尝试去解决问题,尝试解答习题或回答问题或完成某项活动。尝试练习还可采用尝试操作的形式,教师揭示试题后,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动手操作学具、实验仪器、测量工具等,根据操作的结果,自己尝试得出结论解决问题。

  学生的尝试过程,就是学生自己去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它的表现形式有尝试阅读、尝试操作、尝试练习、尝试讲解等。

  2.教师的指导

  学生的尝试不是盲目的,而是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的有步骤地尝试。教师不但要在学生尝试中进行指导,而且在学生的尝试前和尝试后,都必须认真指导。

  在学生尝试前,教师要认真制订课时计划规定学生尝试的步骤,编拟准备题和尝试题,指导学生自学课本,要设计指导语或提出自学思考提纲。

  在学生尝试中,教师必须巡回指导,了解学生尝试情况,特别对差生可以进行个别辅导,帮助他们完成尝试任务。

  在学生尝试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讨论,启发学生尝试讲道理,判断尝试的正误,对正确的答案进行强化,对错误的答案进行矫正。根据学生尝试练习的情况,教师针对学生感到困难的地方、教材关键的地方进行重点讲解,以确保学生系统掌握知识。

  (三) 运用有指导的尝试原则的要求

  1.运用有指导的尝试原则,着眼点在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教师没有教,引导学生试一试,遇到困难再自学课本,然后大胆去尝试练习,如果做错了,在教师的帮助下立即订正。这样从小培养学生"试一试",久而久之,就会逐渐养成一种敢于探索的精神。这种敢于尝试的探索精神是极其可贵的。

  2.运用有指导的尝试原则,关键在于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尝试活动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教师精心设计练习,安排尝试步骤,尽可能使学生尝试取得成功。学生尝试后,教师的讲解是十分重要的,它可以确保学生系统掌握知识。

  3.运用有指导的尝试原则,它的特征表现为"先练后讲"。应该相信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大胆放手让学生先尝试练习。

  4.运用有指导的尝试原则,应该灵活安排尝试过程。在具体操作程序上可以有各种教学模式,但不能机械搬用。

  5.运用有指导的尝试原则,必须充分发挥教科书的作用。教学中可以先出示尝试题,向学生提出问题,然后"以疑引思",用尝试题引路,引导学生自学课本。学生为了解决试题而去自学课本,在课本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课本的指导也是学生尝试的依据。要求学生自学课本,并不是放任自流,而必须在教师指导下,也有一个由扶到放的过程。

  要文提出"有指导的尝试原则"仅是一次试探,以期引起教育理论界的批评和斧正。由于条件所限,目前还不能把这个原则放在教学原则的整个体系中来探讨,有待于今后继续研究。

  (以上是摘要,全文见《尝试教学新论》第70页~76页。)

赞 ()
分享到:更多 ()

相关推荐

请您记住本站域名:www.shuxueweb.com!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