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毛病多多数学课
《小学教学研究》2010年4期刊有《根深才能叶茂》一文,作者谈了他让学生完成对“对称”这一数学概念建构的教学感受,同时举出了三个“教学片段”以证明其观点。三个“教学片段”连起来正好是一堂以”对称“为内容的数学课的教学实录。仔细阅读三个“教学片段”,发现不少毛病。这些毛病,涉及的是数学基本概念和方法。数学概念、方法之类不准确,有错误,数学教学就难以取得好的效果。下面就其中的一些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
一、“对折”无法折
在讲折叠图形时,第一个“教学片段”用的是“折一折”,可是接下去就全用“对折”。学生说的不算,教师讲的就达六次之多。什么是对折?《辞海》未收录这个词条,《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对半的折扣。这是讲折扣,没有涉及折叠。用百度搜索,《百度百科》有两个义项:一个是:按一半打折扣,五折,跟《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大体一致。另一个解释是:相对折叠起来。什么是“相对折叠”?没有下文,但提供了一个例句:“何大妈猛然地坐起身,披了衣服,伸手在枕头下面,摸出那个对折起来的大红封套。”(茹志鹃《高高的白杨树・如愿》)从这一例句看,折叠的对象是大红封套。这“大红封套”应该是个正方形或长方形的套子,也就是折叠起来两部分能完全重合的事物。据此,我揣想,所谓“相对折叠”应该是让两部分完全重合的折叠。照这样理解,那么“对折”这个词就只能适用于两部分能完全重合的图形或事物。教学时,取“让两部分完全重合的折叠”这个意义,那么在尚未确定折叠对象是否能全重合的情况下就不能使用。第二个“教学片断”,学生在谈了自己的发现之后,老师接着说:“对折后,两边完全一样,一点不多,一点不少,我们就说这两边完全重合。”在尚未确切说明两边能完全重合之前,老师就急着使用“对折”,显然是操之过急了。
不仅如此,就在已经明知折叠对象是能够完全重合的情况下,使用“对折”也出现了纠缠不清的问题。第二个“教学片段”,老师有这样的话:“像这样对折后,两边可以完全重合我们说它们是对称的。”既然前面已经用了“对折”,就意味着折叠对象两边是可以完全重合的,随后又说“两边可以完全重合”,且不是多余累赘?
既然“对折”只适用于明知折叠对象两部分能完全重合的情况,自然就不能用于两部分不能完全重合的折叠,可是老师照用不误。第三个“教学片段”有这样的环节:学生提问:“为什么把长方形斜着对折起来,它不是对称的?”老师说:“你看,沿着这条线对折后,它的两边……(学生:不一样)沿长方形对角线折叠,两边肯定不能完全重合,可老师还是用了“对折”。这里的“对折”已经是与“折叠”同义了。
从教学片断使用“对折”的混乱情况看,可以断定教者对这个词的理解是模糊不清的。
用来表示折叠的“对折”,口语中很少用,权威辞书没有收录,网络解释费解而又不具权威性,不足为据。我猜度,是教材编者编写教材时随意用上的,“对折”究竟是怎样一种折叠方式,连编者自己也不甚清楚,所以直到现在,“教参”和“教材使用说明”之类的教辅资料也不见解释。而一线教师绝大部分是机械照搬,究竟怎么折才是“对折”,自己也不清楚,十有八九使用不当。当教学进入判断图形是否对称阶段时,面对非对称图形,老师和学生都无法“对折”,出现尴尬局面在所难免。其实,我认为,教学时与其囫囵吞枣盲目照搬,不如弃之不用,就用“折叠”好了。折叠,通俗易懂,学生也非常熟悉。用“折叠”可以减少许多解释和示范,使教学推进更为顺利,可以留出更多时间让学生动脑动手自主探究。
二、“对称轴”虚实不分
第二个“教学片段”,老师对“对称轴”作了这样解释:“这条折痕很重要……我们把这条折痕所在的直线叫‘对称轴’。”照这么说,对称轴就是一条实际存在的直线了。真是这样吗?不是。《辞海》的解释是:“对称轴是帮助观察对称图形对称特点的一根假想直线。”对称轴只是一条假想的直线,并不存在于现实中。可老师这么一讲,学生就会觉得对称轴是可以观察得到的。这是对学生认知的误导。对称轴,我觉得可以这样来解释:我们假想有一条直线正好与这条折痕重合,并把它叫做对称轴。这样解释可以避免随后学生判断图形是否对称时,走上歧途。
三、“判断”方法难判断
第二个“教学片段”,教师问学生,要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对称的可以怎么做,第一个学生说:“只要看找不找得到它的对称轴就行了。”第二个学生说;“只要看对折后能不能两边一样。”老师接着说:“看看有没有一条折痕,对折后两边完全重合,对吗?”第一个学生的说法是完全错误的。第一,要断的图形不应该只有对称图形,非对称图形根本没有对称轴;第二,就是对称图形,对称轴也是看不见的,怎么能找到?老师说的找“折痕”也不行。别说非对称图形,就是对称图形上,一般也不会有什么“折痕”,更别说这“折痕”是否恰好与对称轴完全重合了。“折痕”是折叠之后才出现的,怎么能先找到折痕,然后再折叠呢?而且要把“折痕”看成对称轴,首先要确认图形两边能够完全重合。这样一来,等于先确认图形两边是能够完全重合的,然后找出折痕,最后根据折痕折叠,从而判定图形是对称的。这简直把判断图形是否对称的逻辑顺序弄颠倒了。而且,要判断的图形还有非对称的,这就更难找到什么折痕了。这样的方法是绝对行不通的,勉强使用,也不可能对图形做出准确的判断,把对称图形和非对称图形区别开来。判断图形是不是对称的,其实方法很简单:先看图形有没有相似的两部分,如果有,再用将相似两部分靠拢的方法折叠,如果两部分能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对称图形。如果图形找不出相似的两部分,或者有相似的两部分,但用将相似两部分靠拢的方法折叠后不能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不是对称图形。要是只判断图形是不是对称的,这样就可以了。要是想进一步判断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那就还得加上一条:折叠后,如果图上有一条折痕,我们可以假想它就是对称轴,这个图形也就是轴对称成图形了。
四、“共同特点”似是而非
第一个“教学片段”,教师在出书示蝴蝶、蜻蜓、树叶、热带鱼图片让学生辨认之后,要求学生“再仔细看一看这些图形有什么特点”。这里用的“特点”准确无误。特点是人或事物具有的独特地方,抓住了特点就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属性,明确了概念的内涵,对事物产生清晰的认识,能有效地把事物区别开来。学生通过动手发现了图形的特点,也就明白了什么是对称及对称图形了。
然而,遗憾的是,进入第二个“教学片段”,教师却改口说:“你发现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特点?”共同点是一类事物共有的地方。一类事物的特点一定是这类事物的共同点,而共同点却未必就是特点。认识事物只能探寻其特点,无须寻求共同点,把特点说成共同点是概念错位;把特点说成“共同特点”是画蛇添足,用“共同”来限制“特点”,概念的内涵变得含混不清了,难以理解。
五、“图形”缺失成误导
第一和第二个“教学片段”是要让学生认识“对称”,为此先要让学生通过探究发现对称图形的特点。可是教师出示的图形都是对称图形。研究同一类事物,能到它们共同点,但未必能找到它们特点。有比较才有鉴别,仅仅研究同一类事物,不一定能发现事物的特点。即使真的发现了,那也只是一种偶然。这样的研究方法不值得提倡。如果学生误把偶然当必然,无意中接受了这种不科学研究方法,应用时免不了要走弯路。因此这一阶段出示的图形既要有对称,也应有非对称的,这样才能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在对不同事物的比较中发现对称的特点,从而“完成对‘对称’概念的建构”。
上面谈的都是关于对称、轴对称等小学数学教学涉及的基本概念和方法,教学时,教师首先要做到心中明白,不仅如此,还要让学生有清晰的认识。但是,遗憾的是,我所见到的教学设计和课堂活动,几乎都有概念不明确,方法不正确等毛病。看来“对称”这一内容可能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大难点。所以想借评析《根深叶才茂》“教学片段”之机,抛出自己的一些看法,希望能引起同行的注意和讨论。
《根深叶才能叶茂》“教学片段原文;
【教学片段】1
出示蝴蝶、蜻蜓、树叶、热带鱼的图片。
师:同学们,这些图形是什么?
生:它们分别是蝴蝶、蜻蜓、树叶、热带鱼。
师:同学们,在仔细看一看这些图形有什么特点。
生:它们有的左右两边是一样的,有的上、下是一样的。
生:它们是对称的。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说得不错。把你们手中的图片折一折,有没有新的发现?和同伴说一说。
【教学片段】2
师:(学生动手探究后)你发现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特点?
生:它们两边都是一样的。
生:(边演示边讲)对折后,就看不到另外一边了,他们两边都是对齐的。
师:(师范对折)说得好!对折后,两边完全一样,一点不多,一点不少,我们就说这两边完全重合。(板书:完全重合)
师:这些图形对折后真的完全重合吗?我们一起看一看。(CAI演示:对折后完全重合的动画)
师:像这样对折后,两边可以完全重合我们就说它们是对称的。(板书课题:对称)接下来,我们一起玩一个猜一猜的游戏。
师:(教师分别出示青蛙的一半、飞机的一半)你们知道它是什么吗?
师:(学生回答后)这连个图形是对称的吗?
生:图形对折后两边完全重合就是对称的。
师:你说得真好!同学们想一想怎样剪出一个对称图形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示范,每个学生动手剪一个对称图形。
师:(展示学生作品)同学们思考这些图形是对称的吗?为什么?
生:不完全是,因为有的对折后两边不能重合。
师:如果换个方向对折呢?
生:上下对折,两边就重合了!
师:那说明,这条折痕很重要!如果找到了这样一条折痕,对折后两边完全重合,就说这个图形是对称的;如果没有这样一条折痕,怎么对折两边都不能重合,这个图形就不是对称的。我们把这条折痕所在的直线叫“对称轴”(画蝴蝶的对称轴,并板书)
这条热带鱼的对称轴在哪里?(生上台指,师示范画对称轴,强调用虚线)
师:也就是说,要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对称的,可以怎么做?
生:只要看找不找得到它的对称轴就行了。
生:只要看对折后能不能两边一样。
师:你的意思是:看看有没有一条折痕,对折后两边完全重合,对吗?
生:对!
师:大家已经知道了什么是对称图形,能不能动动脑,剪出一个对称图形呢?
【教学片段】3
师:长方形有几条对称轴?
生1:(演示)可以竖着对折,还可以横着对折,一共有两条。
生2:对!只有两条(其余学生也附和)
生3:老师,我想问:为什么把长方形斜着对折起来,它不是对称的?
师:(示范)你看,沿着这条线对折后,它的两边……
生(齐):不一样。
师:对了,两边不能重合,所以它不是对称轴。明白了吗?
(生3顺从地点点头,坐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