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专业网

国际数学课时比较(泛太)

国际数学课时比较(泛太)
简表
  中国a   日本    南韩g    新加坡    美国k    台湾m
 1   比例  16%  15%  16%  14%h  22%  13%n
 总时  123  86  80  140  180  80p
 2   比例  19%  18%  16%  18%  22%  13%
 总时  148  116  91  180  180  80
 3   比例  18%  16%  14%  20%  22%  13%
 总时  148  113d  91  200  180  107
 4   比例  13%  16%  14%  20%  20%  13%
 总时  148  113d  91  200  180  107
 5   比例  13%  16%  13%  20%  20%  13%
 总时  148  113d  91  200  180  107
 6   比例  15%  16%  13%  20%  17%  13%
 总时  139  113d  91  200  150  107
 7   比例  15%  11%  12%  18%i  17%  13%
 总时  139  88e  102  187  150  120
 8   比例  11%  11%  12%  13%  17%  13%
 总时  111b  88e  102  140  150  120
 9   比例  11%  11%  9%  13%  14%  13%
 总时  111b  88e  77  140  150  150
 10   比例  12%c  6--17%  11%  20%  14%  14%q
 总时  120  58--146f  113  210  150  167
 11   比例  3%  0--18%  0--22%  N.A.j  14%  14%
 总时  30  0--175f  0--227  N.A.  150  167
 12   比例  N.A.  0--15%  0--17%  N.A.  14%  17%
 总时  N.A.  0--146f  0--170  N.A.  150  200
比例:每学年数学课节数,占全年所有学校制定节数之百分比总时:每学年数学授课时数,单位:Houra:以中国五四制为准b:中国初中即有选修课未计入c:中国高中课程以实验方案之『最低标准』统计d:日本有总合学习时间,影响实际数学时数e:日本有选修课和总合学习时间,影响实际数学时数f:日本有学分选修制g:韩国课时以其教育部英文网站之公告为准h:新加坡 1--6 课时是从某些公立小学的实际课表得来i:新加坡 7--10 课时是从某些快捷或正规类公立学校的实际课表得来j:新加坡并无普通高中以对应 11--12 年级k:美国各地的差异很大,请留意 调查的地区性m:以台湾 官方公告标准 计算,没考虑实际状况n:台湾 1--9 年级依 九年一贯 标准估计p:台湾 1--9 年级依领域时间之最高比例 (15%) 估计q:台湾 10--12 年级依民 85 年公告 《高级中学课程标准》 计算
前言与说明
为了能够有效比较各国数学教育的实施状况,包括此刻想要知道各国数学教育的课时,都免不了牵涉到比数学教育更高层的整体教育政策或体制。因此从这一份报告开始,我们企图搜集相关资料。由于时间、经验和人脉不足,此报告有未竟之处,都将在未来的报告中补足,而不会再回头修改本报告。
简表内的附注说明,都在后文有较详细的解释。
简表内本来要纪录每周上课节数,但是后来因为
・ 各国每节授课时间不尽相同
・ 有些资料显示之学年总节数不被上课周数整除,有可能上课并非整数周,也可能并非每周上课同样节数
故改以比例显示,或许这是更有意义的资料。
为了公平地比较,本报告原本计画完全根据官方公告的标准而统计。而实际上,因为在新加坡实在找不到官方标准,只好改以某些公立学校的实际课表来统计。其它国家 (包括台湾本身) 则都是以政府公告的标准来统计。
美国是个很大的国家,其教育体制与内容皆不统一。所以,请注意,在此报告中以加州公立学校代表所谓的「美国」。
在这份报告中,翁婉负责新加坡方面的调查与汇整报告,黄子倩撰写了一部分南韩方面的调查报告,其余由单维彰调查并撰写。
中国
有点令人惊讶地,中国的学制并不统一。基本上仍有九年义务教育制度,在这以下有三年的学前教育 (幼儿园),以上有三年的普通高中、中等专科或职业高中教育,授予高中或中专文凭。再往上的高等教育有授予学士学位的大学「本科生」,以及二年或三年制的高等专科学校。再来就是硕士、博士班。这些都与台湾几乎相同。另一相似点,是九年义务教育的后三或四年,与中学阶段,合称为中等教育。
不同的是,其九年义务教育在小学与初中两者的划分上,中央政府推行的是「五四制」,亦即小学五年、初中四年。但是实际上因为「五四制」每周课时较多,选择性也比较多样化,所以或许实施上有所窒碍,因此中央就说「允许」不具备实行「五四制」条件的地区,改行「六三制」(在 2001 年,约占小学总数之 63%) 或甚至「五三制」;前者与台湾相同 (六足岁入学),后者多在偏远地区施行,即小学晚一年 (七足岁) 入学,相当于从小二开始上学。更有些学校实施「九年一贯制」,猜想是小学与初中合为一所学校。不论如何,除了「五三制」以外,都可以视为 1--9 年级的初等与初中教育。
在简表当中所列的是「五四制」的课时。「六三」与「五四」制的课时有相同处:
・ 每年授课 37 周 (含复习、考试)
・ 小学每节课 40 分钟,初中每节课 45 分钟
・ 每年都有两周的「集体活动与机动时间」尚未明白实际上如何使用。简表中均未计入这两周。
「六三」与「五四」制的课时也有差异处,如下表。
年级   节数    数学   比例
 1   六三  30  4  13%
 五四  31  5  16%
 2   六三  31  5  16%
 五四  32  6  19%
 3   六三  32  5  16%
 五四  34  6  18%
 4   六三  33  5  15%
 五四  35  6  13%
 5   六三  33  5  15%
 五四  35  6  13%
 6   六三  33  5  15%
 五四  34  5  15%
 7   六三  35  6  17%
 五四  34  5  15%
 8   六三  35  5  14%
 五四  35  4a  11%
 9   六三  33  5  14%
 五四  35  4a  11%
节数:每周上课总节数数学:每周数学课节数a:每周另有 3 节选修课
中国的「九年一贯制」理论上需按照「五四制」排课。因为我们现在在台湾谈的也是「九年一贯」,所以我在简表中选择以「五四制」呈现。「五四制」在 8, 9 年级另有三节选修课,应该包含选修数学,详情尚待访查。
中国的小学以学区招生,但是实际情况似乎与台湾相同,许多学童并不按照学区就读小学。中国的义务教育法是在 1986 年公布,故初中考试也是在 1986 年之后陆续废止。但是至今仍有「重点初中」之遗绪,在城市地区更为明显;这一点也和台湾相同。
至于高中方面,本报告以当前最新编制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 (实验)》为准。这份方案又是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而订。方案中明定八个「领域」---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领域下分成十五个「科目」---语文、英语、日语、俄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技术、艺术、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每个科目都有经过小规模实验和讨论的《课程标准(实验)》。为了设定数学科课程标准而成立的「国家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从 2001 年就开始工作了,至少有来自十所高中的数学教师参与课程标准的制定和初步实验。但是这些标准尚未公开,即使放在网络上,也需要身份认证之后才能开启。而中国教育部主持的较大规模实验,将于 2004 年秋季才要开始,目前正在招募自愿参与实验的学校或教师。
新方案将高中课程分为三个学年,每学年分成两个学期,每个学期分成两个「学段」,每个学段 10 周,其中 9 周授课, 1 周复习与考核。各科目的《课程标准(实验)》应当把科目内容依类别 (横向分类)、依层次 (纵向分类) 分成『相对完整的学习单元』,称为「模块」。每个模块应当在一个学段中完成。通过一个模块的考核就得到相对应的「学分」。而学分的定义是 18 节课 (一节课 50 分钟),也就是一个学段内每周两节课的学习份量。像数学这类的学科,每个模块应该由 36 节课组成,也就是一个学段内每周四节课的学习份量,考核通过后获得 2 学分。若某科目连续修一学期,每周四节课,就可能得到 4 学分;在这个意义之下,新方案对于高中学分的定义大致等于大学学分,只是大学学分每学期结算一次,高中学分每学期结算两次。
模块成为各科目之课程标准的最基本单位,『模块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反映学科内容的逻辑联系』,而且课程标准将会在每一个模块内,具体地订定教育目标,并对教学行为和学习方式提出要求和建议。在哲学上,『模块的设置有利于解决学校科目设置相对稳定与现代科学迅猛发展的矛盾,并便于适时调整课程内容,... 为学校有特色的发展创造条件』。
按照新方案,高中生的最低毕业学分要求是 144 学分,其中必修的只有 116 学分,这还包括
・ 15 学分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可能类似大学的专题研习或书报讨论,也可能类似日本的总合学习时间
・ 每年 2 学分的「社会实践」,为期各一周,在四学段那 40 周以外进行
・ 高三学生参加不少于 10 个工作日的「社区服务」2 学分
教育当局强调这是一份『具有中国特色』的课程方案,看来上述两项就是了。扣除上述三类之后,必修的课程有 93 学分,其中数学占 10 学分。假设学生每周可以修 34 节课,那么每学年最多可得 68 学分。可见最低毕业学分的要求并不严格 (台湾现行的高中课程,相当于最低 192 学分)。假设一般高中生可以在前三个学期完成必修的数学课。
在必修学分以外,每个学习领域还有若干选修学分。而选修学分又分成两类:
・ 选修 I (纵向分类:『各科课程标准分类别、分层次设置若干选修模块』)
・ 选修 II (横向分类:『学校根据当地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发展的需求和学生的兴趣,开设若干选修模块』)
因为还没看到《课程标准》所以无法估计选修的数学课时。
最后提醒方案中另两项特色:
・ 因为选修制度势必使得原来的「班级」失去意义,但是为了『加强集体主义教育』,新方案另外定义了「行政班」,『以行政班为单位进行学生管理』
・ 高三下学期,除了维持一定的社区服务、体育和美术等活动之外,新方案很务实地明文容许学校在这一学期只安排总复习,以备高考 (亦即大学入学考试;就从 2003 年起,一年一度的高考提前一个月至 6 月 7,8,9 日举行)。
日本
日本的教育制度相当稳定,基本上从 1953 年起建立的结构就沿用至今:也就是我们熟悉的 6-3-3-4 制:小学六年 (小学校)、初中三年 (中学校, lower secondary school)、高中三年 (高等学校 upper secondary school)、大学四年或两年 (短期大学);小学与初中合为九年义务教育。在小学之前有幼儿教育,可以从三岁开始。六足岁进入小学。与高等学校平行的,也有职业学校 (商职、家职) 和五专。四年制的大学学业之后,可以考入「大学院」,也就是台湾的研究所啦。大学院里面分成修士与博士两种课程。
从 1994 年起推行的高等学校改革,主要的精神是学科与专业课程的多样化,在同一个学校里提供普通教育与专业教育,后者分成农、渔、工、商、家政、护理、科学与数学、英语或外语等等专业。此改革方案的执行方法之一是采用学分制。
为了贯彻高等学校改革,特别是课程的一贯性与学分制度的实行,从 1999 年起推行一种新兴的六年制「中等教育学校」 (Unified Lower and Upper Secondary School),将初中三年与高中三年合并在一起。这可能是台湾「完全中学」师法的对象吧。日本的教育部 (文部科学省) 设定目标,要在每一个高中学区设立至少一座中等教育学校,使得学生和家长能够提早在初中时代选择这种学校。而这种学校的数量,从 1999 年的 3 所增长到 2002 年的 73 所。
日本的「完全中学」设置精神是为了贯彻高等学校改革,但是日本的高等学校也是要经过考试入学,那么完全中学的前半与后半之间,应该要遇到考试。他们怎样处理这个制度,使得整个六年的一贯性得以落实?我们还不知道。
日本的新课程纲要 (针对小学与初中的「学习指导要领」) 也才订定不久:平成 10 年 12 月 14 日 (平成元年是 1989 年,所以是 1998 年底订定的)。第一批教科书、以及大规模的实施,应该是四年以后,所以也就是 2003 年才正式起跑。究竟实况如何,还不知道。此外,在平成 14 年 (2002) 春季开始实施 每周上课五天 的新制度,以及 总合学习时间 的新作法,使得教师能够更弹性地安排课程。我们尚不十分明白「总合学习时间」究竟做什么,但是似乎是由个别教师自行斟酌,并且整合教材授课。这个作法与美国加州的小学授课方式相似。
关于日本的小学课时,有以下观察:
・ 小学每学年有 35 周 (但小一是 34 周),不知包含考试与否。
・ 每节课 45 分钟。
・ 根据日本官方公告的授业时数表格,每周的上课节数常常不整除,因此猜想是每周并不固定上课一定的节数。
・ 从三年级开始,3,4 年级每年有 105 节 (全年约 79 小时)、 5,6 年级每年有 110 节 (全年约 82 小时) 的 总合学习时间,这些时间理应会包含数学的学习,但是不知道实施的详情。如果拿 1/3 的总合学习时间来学习数学,则大约一年增加 27 小时。
关于日本的初中课时,有以下观察:
・ 初中每学年有 35 周,不知包含考试与否。
・ 每节课 50 分钟。
・ 每周 3 节课正式排给数学,已经纪录在简表内。此外还有 选修 与 总合学习时间,两者可在各校互相调配时间,但每学年的总时数是
1. 一年级 100 节,约 83 小时
2. 二年级 155 节,约 129 小时
3. 三年级 235 节,约 196 小时
如果有 1/3 的时间被用来学习数学,则
4. 一年级增加约 28 小时
5. 二年级增加约 43 小时
6. 三年级增加约 65 小时
至于日本的高中,一学年仍然是 35 周,每节课也是 50 分钟,但是几乎所有课程都变成 学分选修制,日本称每年 35 节课为一个「标准单位时间」,应该就是「学分」的意思;不过跟大学不同的是,这些高中学分都是一学年的课。我们猜想日本高中生一周有 34 节课,据以估计简表中的比例,至于总时数,也含有一些猜想的成份在内,详列于后:
・ 高中数学共分为
o 数学基础 (2 学分)
o 数学 I (3 学分)
o 数学 II (4 学分)
o 数学 III (3 学分)
o 数学 A (2 学分)
o 数学 B (2 学分)
o 数学 C (2 学分)
・ 猜想「数学基础」或「数学 I」是必修的,两者择一
・ 猜想「数学 I, II, III」分别给高一、高二、高三学习
・ 猜想「数学 A, B, C」也是分别给高一、高二、高三学习,这些是比 I, II, III 更深入的课程
南韩
韩国的基础教育架构分别为:小学 (elementary school) 6 年,初中 (middle school) 3 年 (合并为九年义务教育) 和高中 (high school) 3 年。四年制大学、两年制的专科大学及职业大学,以及更高的研究所学位不在此述。
自 1969 年废除初中入学考试以来,初中招生便改为按区域抽签分配的制度,不让学生自行选择学校。这一改变旨在消除重点中学和普通中学之间的差别,并免除学生入学考试的压力。高中入学制度也于 1974 年修订,经国家会考合格的学生,可以按区域通过抽签办法决定自己就读的高中。这种修订废除了每间学校自己主持的考试,以期望高中教育具有同等的水平。这样的修订,使得初中毕业后升入高中学习的学生比率也随之增加。
整个基础教育的课程,分成以下两大类:
・ 全国共同基础课程,从小一到高一。分成以下三种:
o 学科,分成若干领域:
§ 1--2 年级,六个领域:韩语、数学、纪律、智能、快乐、我们是小学生 (最后这项只在每年的三月份对 1 年级实施

[1] [2] [3] 下一页

赞 ()
分享到:更多 ()

相关推荐

请您记住本站域名:www.shuxueweb.com!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