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新务实 便教利学 苏教版1-6年级数学教材编写组 王 林 凌国伟 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初审通过、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将于2002年秋季起进行教学实验。 这一册教材以《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为依据,注意吸收现行教材和教师教学的改革经验,重视数学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注意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呈现方式丰富多彩;重视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主人地位,注意提供学生积极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空间;重视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注意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动手实践的主探索的能力;重视学生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和初步的数学思考方式,注意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素质并为他们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一、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1、教学内容 这一册教材的教学内容包括“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和“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领域,具体安排以下一些内容。 领域分类 内 容 数与代数 知识 与 技能 ・用7-9的乘法口诀算表内乘法 ・除法的初步认识 ・用乘法口诀求商 ・笔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 ・时、分、秒的认识 解决 问题 ・联系除法的意义,解决有关平均分的实际问题 ・联系加、减法的意义,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几少几的数的实际问题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实际问题 空间的图形 知识 与 技能 ・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等图形的直观认识 ・从前面、后面、左面、右面、上面等位置观察同一个物体 ・线段的直观认识 ・常用的长度单位米、厘米,用尺量线段的长度 ・根据纵、横两个坐标确定物体的位置 ・东、南、西、北等方向 解决 问题 ・通过剪、拼等方法进行图形的变换 ・用尺量物体的边的长度 ・用东、南、西、北等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 统计与概率 知识 与 技能 ・用画“√”的方法记录收集的资料 ・方块统计图 ・简单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可能的或不可能的 解决 问题 ・根据需要解决的问题到日常生活中收集资料,并用比较简便的方法记录、整理 这些资料 ・用方块统计图表达调查、统计的结果 ・对统计结果进行合理的分析、比较、判断 实 践 活 动 ・有趣的七巧板(认识七巧板,用七巧板拼图形) ・量一量(选用适宜的工具用适当的方法量物体的长度) ・算24点(在游戏中练习四则计算) ・田园风光(解决用乘除法计算的实际问题) 2、教学目标 通过这一册教材的教学,要使学生达到如下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 数与代数 ・经历平均分的活动,初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结合具体情境,体会除法的意义;知道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能用除法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经历探索百以内加、减法笔算的过程,初步理解加、减法竖式的算理和计算要领,能正确地计算百以内的加、减法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能正确地估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和、差是几十多,初步体会估计在解决问题时的应用。 ・联系生活认识时、分、秒,有初步的1时、1分、1秒的时间观念,能正确说出钟面上的时间。 空间与图形 ・经历观察多边形的过程,能正确区分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等图形。能利用折、剪、拼等方法把一种图形变换成另一种图形。 ・在从前面、后面、左面、右面、上面观察一个物体的活动中,知道不同位置观察同一个物体,看到的物体形状有时是相同的,有时是不同的。对简单的物体的图体,能够分辨出是从什么位置观察的。 ・直观认识线段,初步知道线段的一些特征。 ・初步建立长度观念,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有1米、1厘米的表象。能估计线段的长度,会用尺量物体的长度,用尺画线段。 ・初步建立物体的位置和第几排第几个之间的对应关系;能根据在第几排第几个找到物体的实际位置,能用在第几排第几个描述物体的实际位置。 ・能分辨东、南、西、北等方向,会运用这些表示方向的词语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 统计与概率 ・经历从生活中收集资料和整理、描述数据的过程。会用画“√”的方法记录调查获得的材料;会用方块统计图表达统计的结果;会对统计结果进行简单的比较、分析、判断,能提出或回答一些问题。在统计活动中初步体会统计的意义与作用。 ・初步感受有些事情一定会发生,有些事情一定不会发生。初步会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说说生活里的事情。 (2)数学思考方面: ・在学习四则运算和方法的过程中,初步学会选择有用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归纳与类比。如平均分的特征是每份分的同样多,有关平均分的问题可以用除法计算;在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中体会应该注意些什么。 ・在认图形、观察物体、确定位置、量长度等内容的学习过程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如一个图形通过折、剪、拼可以改变它的形状、大小、位置;以不同位置观察同一个物体,看到的形状不一定都相同,为以后进行几何体与三视图之间的转化作辅垫;物体的位置、物体间的位置关系可根据实际情况选用适宜的方式描述;物体的大小往往是确定的,可以度量的,长度能反映物体的大小,可以用长度单位度量和表达。 ・继续经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过程,发展初步的统计观念。如感受方块统计图能很清楚地反映各类数据的大小关系;在对数据整理中感受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往往是多样的,需要合理分析才能正确判断。 ・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初步学习阐述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3)解决问题方面: ・在教师的组织下,能积极地从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并回答问题。 ・初步具有解决问题的策略,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如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的实际问题时,通过摆学具、画图形,寻找实际问题与四则运算意义之间的关系,建立解决这些问题的数学模型。又如除法可以用连续减去相同减数的方法算,可以通过实物操作得到结果,还可以联系乘法求得除法的商,在多种方法中,体会到用乘法口诀求商是比较好的方法。 ・学习与人合作,能热情地与同学一起学习,能与他人交流思考的过程与结果。 (4)情感与态度方面: ・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觉数学的意义与作用。在教师的组织下,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 ・初步具有认真思考的习惯,在教师、同学的帮助下,努力克服数学活动中遇到的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二、教材特点 本册教材的编写特点有: 1、内容安排依据《课程标准》,素材选取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本册教材的内容安排,以《课程标准》规定的第一学段教学内容为依据。既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以及认知发展水平,又要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数与代数”领域在学生一年级已学习了认识100以内的数,两位数加、减整十数和一位数的口算,乘法的初步认识,2-6的乘法口诀和认识人民币的基础上,本册教材安排了百以内的加和减笔算,认识除法和表内乘除法,认识时、分、秒。“空间与图形”领域在学生一年级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从不同方位观察物体的基础上,本册教材安排了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从前、后、左、右、上面观察物体、根据纵、横两个坐标确定位置、认识东、南、西、北,量物体的长度、体会米、厘米的含义。“统计与概率”领域在学生一年级学习简单的收集、整理数据,并将数据填入简单统计表的基础上,本册教材教学用方块图表示数据整理的结果,初步体验事件的发生有些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解决问题”贯穿于本册教材的各个单元,同时本册教材结合有关内容安排了四个综合实践活动。这样安排,既考虑到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又考虑到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学习后续知识的需要,不仅有利于四个领域内容的相互支持,而且符合《课程标准》第一阶段对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方面的总体结构要求,充分体现了内容的丰富、结构的宽阔,有利于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课程标准》要求数学教学要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为了适应这一需要,本册十分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选取素材。“数与代数”这个领域的实例大多取材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例如“口诀求商”从小朋友打乒乓球分组引入,“退位减法”以图书角借书为情境,“量长度”让学生在量课桌中体会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时、分、秒”让学生在测1分钟脉搏大约跳多少次、做几节眼保健操、跳几下绳,一节课的时间加上课间休息时间,再加上多少分钟是1小时中体验时、分的长短。教材在统计教学时,选择了统计几种家禽的只数,小组学生参加兴趣小组的人数,了解喜欢参加哪种兴趣小组的人数最多为主题。本册教材选取的素材除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外,有些例题还以学生熟悉的童话世界,数学游戏作素材,这样做,既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又能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既利于教师组织教学,又利于学生操作、理解、学习有关数学知识。 2、呈现方式注意丰富多彩,创设情境生动有趣。 考虑到二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本册教材在编写时除了注意素材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外,还注意呈现方式丰富多彩,创设情境生动有趣。教材除了文字呈现方式外还有许多直观形象、图文并茂、生动有趣的呈现素材。如“认识除法”中有卡通图片呈现方式,“量长度”中有表格呈现方式,“实践活动”中有操作、对话、游戏等呈现方式。这些学生喜欢的方式呈现学习素材,利教易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也有利于学生展开学习活动,促进学生独立思考以及在小组中合作交流。 教材除了注意呈现方式丰富多彩外,还注意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生动、形象有趣的情境中认识、体验、理解数学知识。例如,教材在认图形后安排了一个实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