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课 认识钟表
一、 预期效果
1、 应掌握的知识
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学会看钟表,会认读整时、半时、整时过一点或差一点到整时。
2、 应发展的能力
在仔细观察钟表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 应培养的情感
结合学生日常作息时间,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态度和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二、 设计要旨
1、 课标解读
课标指出了关于钟表内容在本学段应达到的知识与技能目标是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能认识钟表,了解24时计时法,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体验时间的长短。
结合本节课的内容,可以渗透课标中的以下理念:
(1)、数学思考方面,应引导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初步学会选择有用信息进行简单的归纳与类比;在解决问题问题的过程中,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
(2)、在解决问题方面,引导学生有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初步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3)、在情感与态度方面,引导学生能在他人的鼓励与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够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数学活动;了解可以用数与形来描述某些现象,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了联系;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2、 内容分析
本课内容通过“小明的一天”和“小芳的一天”不同时间段的活动安排,呈现了对钟表整时、几时半、快到几时和几时刚过四种情形的认读。教科书在编排上重视联系学生对钟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生20以内数的认识的知识背景,对钟面上简单时刻的认读进行规范性和总结性的学习。教科书在编排上还遵循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小明的一天”在认清时针、分针和钟面结构的基础上,认识整时和几时半,明确在这两种情形下,时针、分针所在的位置的特征。借助“小调查”中“大约几小时”,过度到“小芳的上午”中“快到几时”和“几时刚过”的学习。
本课的教学重点,一是充分利用学生所熟悉的生活场景,体现钟表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及学习认读钟表的必要性;二是正确认读几时和几时半。(要正确区分时针和分针,根据钟面上的数的排列顺序和生活经验,明确指针转动方向,能按一定的观察顺序正确认读时刻。)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对快几时和几时刚过的认读。这是由于学生在学前教育和日常生活中,家长或老师很少对学生进行这样的要求和指导,同时也受这个年龄段学生在观察能力上的局限,使学生在这部分的学习中产生较大的困难。
3、 学情认识
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具有一定的认识钟表的经验,主要来源于生活的积累和家庭教育,大部分的认识方式不规范,缺少系统性,五花八门。所以这部分知识的教学应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进行升华、提升和总结。
4、 经验介绍
教学中可以设计让学生动手做钟面、说钟面、拨时刻,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暴露自己的想法。通过认、读、写各种钟面的时刻(包括电子钟),交流 学生自己的作息时间,这样用数来进行信息交流,在这些环节中逐步培养学生的数感。
(1)、注意知识的呈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创设与时间和钟面建立密切联系的现实情景,体现认读钟表的必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出适当的问题,让学生体会到学会认读钟表后所能解决的有关问题。
(2)、注意提供给学生充分的观察、思考、发现、表达的机会。为了弥补学生间的生活经验不足和个体间的差异,应知道学生在看一看、拨一拨、画一画、连一连、读一读、说一说等丰富的活动中,多侧面积累感性认识。还可以以小组合作学习促进操作探索的自主性和面向全体。
(3)、注意辨析方法的运用。在本课的教学中至少有三次辨析:先是“几时”和“几时半”的辨析;再是“快几时”、“刚好几时”和“几时刚过”的辨析;
(4)、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教材内容(主题图、练习中的内容)适时渗透品德教育,如教育学生按时起床,遵守作息时间等。
三、 实施要领
1、教学安排:共2教时
第一教时:《小明的一天》
一、预期效果
1、 应掌握的知识
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交流、合作,学会认读整时、半点。
2、 应发展的能力
通过观察、讨论、比较等活动,初步培养探究合作的学习意识。
3、 应培养的情感
结合日常生活作息时间,培养时间的态度和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二、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一个谜语;一只真实的钟;小明的一天中的6个钟面;
学生:一人准备一只钟面
三、教学流程
序号 | 教学活动 | 学生活动 | 教学辅导 |
一、 | 创设情境,激发参与热情 1、 我们先来玩一个猜谜语游戏。一匹马儿三条腿,日夜奔跑不怕累,马蹄哒哒提醒你,时间一定要珍惜。猜猜是什么? 2、 对!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位新朋友――钟表。(板书课题并挂出真实的大钟) 3、 小朋友们一定都知道钟表,你们觉得钟表有什么用? | 参与猜谜情境,进入主题 学生抢答:钟表 学生独立交流自己的生活体验,体会钟表的作用。 生:可以让我们知道几点了; 生:可以每天早上叫我们起床; …… | 数学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情境不同,吸引力不同。 由谜语导入一开始就增加了课堂趣味性,有效地调动起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吸引了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引导学生自主回忆生活中关于钟表的作用,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 |
二、 | 认识钟面 1、 组织同桌玩钟,提出观察任务。 师:看看你们手中的钟面模型和老师的这面大钟,你们都知道有关钟表的哪些知识呢? 2、 有关钟面的知识小朋友们知道的可真多!同桌一起合作再指着自己的学具钟面说说钟面上有什么? 3、 阅读数学书 师: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书上要告诉我们的钟表知识是什么。请翻到教科书第90页。这是小明一天的生活安排,请小朋友们先试着自己说一说小明什么时间在做什么,你是怎样看钟面上的时间的,再和同桌说一说。 教师对于薄弱小组进行指导。 4、 在黑板上出示相应的六个钟面。 师:你会看哪一个钟面呢?请你上来当小老师,说说你是怎样看的? 师:数学中我们习惯把6点叫做6时,12点叫什么?7点半呢?(12时、7时半。) 5、 分类并整理黑板上的六个钟面。 师:仔细观察黑板上的钟面,我们可以怎样分类呢? 师:多数同学按分针多指着12的一类、分针指着6的分一类。 6、观察讨论,得出结论 师:分针都指着12的这一类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分针都指着6的这一类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教师强调作为本课重点的整时和半时的认识规律。 7、 学习时刻的表示方式 仔细观察教科书第90页,6时可以怎么表示呢?谁来写一写?7时半怎么表示呢?自己写一写。 | 引导学生观察后自由说一说,主要有钟面上的12个数字、长长的分针和短短的时针,还有顺时针和逆时针两个方向。 学生同桌交流、讨论,在同伴的合作中学会看钟面,主要边指着边说:短短的时针、长长的分针和12个数字。 学生同桌交流、讨论,在同伴的合作中学会看整时和半时。 生1:时针指着6,分针指着12,这是6时; 生2:时针指着7和8的中间,分针指着6,就是7时半; 生3:时针和分针都指着12,这是12时; …… 学生自由说。 学生小组讨论,得出结论: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整;分针指向6,时针走过几就是几时半。 生板书:6时、7时半。
学生板书后独立写校对。 | 让学生自由说,你知道有关钟表的哪些知识呢?你是怎样知道的?在全班交流中,学生把自己在平时积累的经验表述出来,这样不仅成功地调动了学生主动了解钟表知识的积极性,而且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学生反馈过程中,教师只要及时引导概括出主要的知识点。 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教师主要引导提醒学生注意力的重点是看钟面,而不能被其他生活因素所吸引,提高小组合作的实效。 数学书是学生认识世界知识的窗口,获取知识的工具。我们应更多地让我们的学生直面数学书,将独立学习引进教学过程。但学生的独立学习又容易造成他们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情况,这就需要我们引导学生的交流、讨论、质疑、探索等活动中消除假知识,获取新知识。这一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合作意识,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构建自己的认知体系,同时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
三、 | 分层练习,巩固提高 1、 完成第91页第1题“认一认”。 师:小朋友,这里有几个遵守时间的小朋友,我们一起看看他们在什么时候干什么?先和你边上的同学说一说。 重点引导学生明确说出时间,并说一说怎么看出来的。 2、 连一连。独立完成第91页第2题并订正。 3、 让同桌间互相说一说自己一天的生活是怎么安排的,再试着画一画。 | 学生说一说,连一连。 | 形式丰富的练习,可以真正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并且使做练习成为学生的乐趣,在现实情境中应用所学知识,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的现实价值,从而更加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而且使学生在说、听、想、画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守时的教育。 |
四、 | 全课小结 | | 成功的体验是学生健康情感发展的基础,师生在交流中共享着学习的快乐。 |
四、学业诊断
1、常见错误分析
常见错误 | 分析 |
1、认几时半时,学生容易认错,如11时半,学生易认成12时半。 | 主要时针指在数字11和12之间,“分针指着6,时针走过几,就是几时半。”这句话学生不易理解。 |
2、6时半、6时和12时,学生在认读时,易混淆。 | 主要是因为这几个时刻的钟面上,时针和分针的位置有些相近,学生观察的不够仔细,没有认真思考、辨别。 |
2、 诊断问题
诊断1:认读几时半时刻的钟面
这一题主要目的是针对学生易出现的问题:11时半学生易读成12时半,9时半学生易读成10时半,6时半易读成7时半。出现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对“分针指着6,时针走过几,就是几时半。”这一规律还不是很理解和掌握。所以首先应让学生多利用学具钟面拨一拨,加深体验。在此基础上利用本类型的题目引导学生独立完成后,说一说“你是怎么认的?”以接受能力好的学生带动接受能力弱的学生,然后在学习小组中来说一说,以带动全体学生。
诊断2:认读下面的钟面
本题目的设计意图是针对学生易混淆这几个时刻的钟面。教师应在学生自主完成以后,请学生比较、辨析,这几个时刻的钟面时针和分针的位置一样吗?有什么不同?我们在认的时候该注意些什么?这样的比较、辨析的过程可以帮助学生一方面培养仔细观察的好习惯和好方法,一方面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五、课后题库
1、你知道吗?
下面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常遇到的与看钟表有关的事情,看谁认得又快又对。(课件显示相关的情景图和钟面)
学校下午的下课时间是( )。 邮局开门的时间是( )。
商场关门的时间是( )。 开往北京的火车在中午( )。
2、说一说,这个时间你可能在干什么?
3、 下面的钟面画上时针或分针。
8时 5时
4、把向对应的时刻连起来:
10时刚过 3时半 快8时了
六、补充材料
数学故事:“康德调钟”
康德是德国的大哲学家。有一天,他家的大钟停了,那天又是阴天,不能根据太阳的位置来确定当时的时间。由于钟又大又重,拿到邻居家里去不方便。怎么办呢?
康德想了一会儿,有了一个好办法。他离开家时,先开足发条,把钟上的指针调在一个位置上,如调在9时的时刻。然后,他走到邻居家,进门就看见了邻居家挂在墙上的钟,并记住进没的时刻。他与邻居聊了一阵子,就回家了,有记住了这个时刻。回家是沿着原路,而且速度与来的一样。回家后,他就把钟调好了。
小朋友,想一想,康德是怎样调的?
康德到家,就看看自己的钟上的时刻,就知道自己不在家的时间,减去他在邻居家聊天的时间。由于他来回速度一样,所以把这个数除以2后,加上离开邻居家时所看的时刻,就是他回家后的正确时刻了。
从康德调钟中,我们发现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可以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只要我们留心,定会发现数学有很广泛的用途。
第二课时:《小芳的上午》
一、预期效果
1、应掌握的知识
进一步巩固认读整时、半时,重点体会整时过一点或差一点到整时。
2、应发展的能力
在观察钟面的过程中,观察能力得到锻炼。
3、应培养的情感
有应讲卫生、准时上学、尊敬国旗的的体会。
二、内容分析
教学重点:体会整时刚过或差一点到整时。
教学难点:理解并会认读整时刚过一点或差一点到整时。
三、经验介绍
针对学生的学习重点和学习难点,教学中可以设计让学生动手做钟面、说钟面、拨时刻,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暴露自己的想法。
本节课尽量提供给学生观察、思考、发现、表达的机会,让学生利用课前准备的钟表或钟表模型观察钟面,了解钟面,然后通过合作交流,认识钟面。通过动手拨时刻,在整时、半时的钟面的基础上,发现几时刚过、快几时了的钟面特点。在动脑、动手、动口的同时,掌握所学内容,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调查父母的工作时间、自己的作息时间、列车时刻等,对时间有更深刻的认识。
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教材内容(主题图、练习中的内容)适时渗透品德教育,如教育学生按时起床,遵守作息时间等。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一只教具钟;
制作简单的课件:(第92页第1题,分别由鸽子、鹦鹉、燕子、小鸡、小狗、鸭子读六个不同的时刻;显示《小马虎日记》)。
学生:自制一个钟面。
五、教学过程
序号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教学辅导 |
一、 | 回顾旧知 1、 小朋友们,昨天我们学习了一个新知识,你还能记起来是关于什么的知识吗?(钟表)你们还能记得关于钟表的哪些知识呢? 2、 拨一拨 请小朋友们在学具钟面上拨出一个你认识的时刻,先向旁边的同学介绍一下。 请一位同学带着你的钟面,向全班的同学做介绍。 | 主要有长长的分针、短短的时针及12个数字,还学会了认识整时和半时。 学生自主完成拨一拨的任务,同桌合作学习。 |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有的关于钟面的知识基础础上进行教学的。所以复习旧知的效果直接影响到新课的学习。应引导学生自主回忆,自主建构。 |
二、 | 小组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1、 出示“小芳的上午”的主题图。 师:昨天我们知道小明是一个会合理安排时间的小朋友,今天我们来看看小芳又是如何安排她上午的时间的。仔细看图,想一想,与同桌说一说小芳的上午是怎么安排的。 2、教师边拨钟,边结合教科书情境提问。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认一认,说一说。 (拨出6时)6时,小芳起床了,小芳动作很快; (顺时针拨动,拨至6时过一点)现在是什么时候,小芳在做什么?板书:6时刚过。 (依次拨到6时半、7时、7时刚过、7时半)请小朋友来读一读。 (拨至快8时)现在是什么时刻?小芳这会儿在做什么?板书:快8时了 (继续拨至快10时)再认一认、说一说。 3、 进一步认识时刻。 (出示小芳刷牙的情景图,即6时刚过) 师:小朋友真能干,能认识那么多时刻。这是什么时刻?你们是怎么看的呢?(时针指着6过一点点,分针刚走过12,表示6时刚过。) 同桌两个小朋友任意选一个情景图中的时刻,说一说时针指着什么位置,分针指着什么位置,是什么时刻? 4、 师:刚才小朋友合作得很棒。现在有没有小朋友愿意把你的想法告诉全班同学吗? 5、 汇报后总结:时针刚走到几,分针指着12 过一点,就是几时刚过;时针快指着8,分针快指着12,就是快8时了。(边指着情景图的第四幅图边问)那么时针快指着10,分针快指着12,是什么时刻?(快10时了) 6、 通过刚才钟表的认读和看书,今天小芳对钟表的认读与昨天小明对钟表的认读有什么不同?请同学们先讨论一下。 7、 动手操作,巩固新知 师:小朋友数学学得真不错,下面老师来考考你们,看看你们是不是学到了时间的很多知识。 教师连续拨若干个时刻,让学生说说是什么时刻。 | 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认读各种时刻。 学生回答:时针指着6点刚过一点,表示时刚过。 学生自主说一说。 学生可以先在自己的位置上说一说,再汇报。 引导学生特别注意快几时了和几时刚过的时刻的钟面上分针和时针的位置。 学生自主合作讨论后汇报:昨天学习的时间,分针刚好指着12,或者刚好指着6,今天这些时间,分针指着12过一点或者快指着12。昨天学习的时间时针都是正好指着一个数,或者在两个数正中间,今天这些时间,时针都挨一个数很近。 同桌互相象老师一样出题,合作进行练习。 |
学生对于钟面与时刻已有一定的认识基础,可以尝试让学生自己先认一认。 学生认读后,应及时引导接受能力好的学生说是怎样认出来的,分针在什么位置,时针在什么位置。
|
三、 | 巩固练习 1、 连一连(第93页第2题) 首先让学生想一想,再独立完成,然后和同桌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2、 课件出示小动物们读钟表的情景(第93页第1题),分别是有鸽子、鹦鹉、燕子、小鸡、小狗、鸭子读六个不同的时刻。 小动物们读完后,设问:你们同意它们的读法吗?有不同的意见吗? 3、 看谁的手最巧:教师说一个有关整时过一点或者整时差一点的时刻,学生在自己的学具钟面上拨一拨,看谁拨的最快最好。 4、 小马虎的日记 课件出示小马虎一天的生活情景,每一情景配有相应的钟面(如下图)。 起床 踢足球 作业完成了 回家 2002年11月9日 晴 今天的天气真好。早晨我7点过一点就起床了,然后坐在书桌前做作业。时间过得真快,不知不觉就快11点了。作业作完了,我约了几个小朋友在下午2时半出去踢足球。我们一直玩到快4时才回家。今天过得真舒服! 请学生当小老师批改小马虎的日记。 | 学生自主完成后,逐个校对。 |
课件出示小动物的情境,充分营造了学生喜欢的氛围,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
四、 | 全课小结 同学们今天和小芳一块过了快乐的一节课,从这节课中,你们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吗? | | |
五、学业诊断
1、常见错误分析
常见错误 | 分析 |
对于几时刚过和快几时了这些时刻学生都不易认读,特别如“6时刚过”学生易认读成“12时半”。 | 原因一方面是学生的生活经验缺少,家庭教育中不会常出现或教着认这一类时刻。另一方面是这类时刻的钟面上,时针和分针的位置相对来说,变化较多,比较难辨认。 |
2、诊断问题
诊断1:认读下面的钟面
本题设计的意图是针对学生对于几时刚过和快几时了这几类时刻认读是常出现错误,在完成本题的过程中,诊断出学生的问题后进行有针对性辅导。首先,针对学生的生活经验缺乏,应利用课堂的操作,增强学生的体验,如多让学生自己拨一拨,体验快几时和几时刚过;然后,增加辨析题,引导学生比较中加深理解和及时掌握。
七、课后题库
1、做一个遵守时间的小朋友!为自己指定一份合理的时间表,试试看,自己能不能坚持。
我的作息时间表
安 排 | 时 刻 |
1、早上起床 | |
2、早上上学 | |
3、吃中饭 | |
4、放晚学 | |
5、做作业 | |
6、吃晚饭 | |
7、看课外书 | |
8、睡觉 | |
2、我们来们来拨一拨
拨一拨你已经学会的时刻考一考你的爸爸、妈妈。
4、调查你爸妈的作息时间,列成一张表,仔细想想你有什么发现,有什么想法?
5、 还想了解哪些时刻?比如火车时刻、汽车时刻、商店的作息时刻等,你可以去了解一下,增长你的知识。
八、补充材料
数学家的故事:华罗庚
1910年11月12日生于江苏金坛县。初中毕业后考入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商科,后因交不起学费而辍学还乡,遂自学《高等数学》教科书。1931年因指出某数学教授一篇论文中的错误,受到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等教授的器重,被聘为系里的助理员,这才有了系统学习现代数学的机会。
1936年,华罗庚赴英国剑桥大学进修,两年间发表数学论文10多篇名声渐起。两年后到昆明西南联大任教授,写成20世纪一部数论巨著《堆垒素数论》,其中汇集了他多项重大成果,半个世纪来,成为数论学家经常征引的经典文献。1946年开始,他到美国几所大学执教,获得了教授职位。1950年2月毅然率全家回国。1952年始担任中科院数学所所长长达30余年。1956年,他在多复变函数方面的开创性工作“典型域上的多元复变函数论”获我国首届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这是一项世界领先的重大成果。
华罗庚是位数学通才,在众多领域都有杰出贡献。在美国芝加哥科学技术博物馆所列当今88位数学伟人的名单中,华罗庚的名字赫然与其间。1985年6月12日,华罗庚在日本因心肌梗塞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