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专业网

认识>、

 

认识=、>、<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021页的例题,第21页“想想做做”的习题。

[教材简析]

  教材在认识150这两段内容后面,安排了“=、>、<”,使学生认识表示数的大小关系的这三个符号,并加深对已学的数的认识。

  比较两个事物的多少,基本方法是一一对应。教材以“森林运动会”上的动物为素材,引导学生用一一对应的方法进行比较,并把比较的结果用=、>和<表示。先从兔子和猴子的只数一一对应的比较中,认识“同样多”,理解“=”的意思、读法和用法;再把松鼠和小熊一一对应起来,通过观察认识“…比…多”、“…比…少”,联系比较的结果,理解“>”和“<”的意思、读法和用法。教材中还分别安排了=、>和<的写法。

  “想想做做”根据数的大小进行判断,使学生会用=、>或<表示两个数的关系。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会用=、>或<表示两个数的关系。

  教学难点是会用>、<表示两数关系。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了解“同样多”、“多”、“少”的含义。认识=、>和<表示的意思及用法,会比较5以内数的大小。

  2发展初步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的活动,喜爱学习数学。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诱发参与

  导入:小朋友们,你们喜欢小动物吗?喜欢哪些小动物?有一天,森林里热闹了起来,原来呀――“森林运动会”开幕了。(出示主题图)

  提问:瞧,有哪些队的小动物参加了比赛?你能知道他们每队各有多少名队员吗?    (学生数一数汇报)小朋友们,你们从中能知道些什么呢?(松鼠队队员最多;小熊队队员最少;小兔队和小猴队队员同样多。)

[评:教师注意创设教学情境,将学生喜爱的“森林运动会”的场景作为教学的切入点,学生能快速地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掌握学习的主动权,饶有兴趣地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二、引导探究,学习新知

  1教学“=”。

   讲述:刚才有小朋友说小兔队和小猴队队员同样多,是不是这样的呢?让我们将它们排一排、比一比就知道了。

  提问:小兔队有几只?(4)贴出4只兔。小猴队有几只?(4)对应贴出4只猴。

  提问:一个对一个地比,你从中知道了什么呢?(小兔和小猴同样多;4个对4个正好同样多;44相等……)

  提问:44相等,我们可以在44中间用什么符号来表示呢?(学生猜一猜,再看看书上是怎么说的。)

  讨论交流,说明:像“=”这样的符号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朋友,它的名字叫等号,4=4读作:4等于4(板书)

  学生齐读,观察“=”号的写法。(上下两横对齐一样长)

  教师示范写法,学生描红。

  学生操作:先摆几个○,再对应摆同样多的△,然后写一写,说一说几等于几。

  2教学“>”。

  讲述:小兔队和小猴队同样多,现在再让我们看看松鼠队和小熊队的情况。

  指名贴出松鼠的只数,再一一对应贴出小熊的只数,让学生说说从图中知道了什么。(松鼠队比小熊队多;小熊队比松鼠队少等)

  提问:从图中看出松鼠比小熊多,也就是几比几多?

  提问:44同样多,我们可以用等号来表示,那么53多,可以用什么符号来表示呢?(学生猜一猜,再看书上是怎么告诉我们的。)

  学生猜一猜,找一找,相互交流。

  说明: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另一位新朋友(板书>),它的名字叫“大于号”,53读作:5大于3(板书)

  提问:让我们仔细瞧瞧,>长的是什么样子?学生汇报。

  提问:>怎么写呢?哪位小朋友能写给大家看一看。(指定3人板演,其余学生书空)

讲评书写,学生描红。

  提问:你们能用手势做出>的样子吗?

  学生用食指和中指做出>。

  提问:让我们闭起眼睛想一想>的哪一边对着的数大,哪一边对着的数小呢?(学生讨论交流)

  3用同样的方法教学“<”。

  4总结。

  提问:今天,我们认识了哪几位新朋友?

  讲述:>和<长得很像,老师经常会把它们给认错了,哪一位小朋友有办法能帮我很快记住哪个是大于号,哪个是小于号呢?

  学生讨论得出结论:大口朝前是大于号,尖头朝前是小于号。

  教唱歌曲。

  学生边唱歌曲边做手势表演。

[评:在突破>、<的教学难点时,教师不是将“大口朝前是大于号,尖尖朝前是小于号”及“开口对大数,尖尖对小数”这些说法强行灌输给学生,而是通过教师的巧妙引导和学生的讨论交流,让学生在观察、想像、比较、讨论的过程中逐步领悟、总结出这些说法。这样做切实地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最后再以儿歌形式教唱,巩固了学生对>、<的认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巩固强化,拓展思维

  1 “想想做做”第1题。

  指名填空,其余学生书上练习。(集体订正,选题说说是怎么想的)

  2 “想想做做”第2题。

  指导学生看清是谁和谁比的,联系比的结果,在○里填上合适的符号。(学生练习,交流校正)

  3 “想想做做”第3题。鼓励学生思考和交流,初步体验结果的不确定性。(学生先思考,再组织交流)

四、归纳小结,提高认识

  提问:小朋友们,今天这节课你认识了哪几位朋友呢?和它们在一起你学到了哪些本领呢?

[评:学生自己小结,相互补充,共同完善,比由教师小结更易于被学生所接受,同时也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赞 ()
分享到:更多 ()

相关推荐

请您记住本站域名:www.shuxueweb.com!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