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与代数领域教材介绍
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数与代数”领域的教学内容包括“一 认识除法”、“二 口诀求商”、“四 加和减”、“七 乘和除(一)”、“九 乘和除(二)”五个单元。现将这几个单元的内容和编排意图简单介绍如下。
一 认识除法
本单元教材教学除法的认识,内容包括认识平均分和认识除法的含义。这是在学生认识了乘法和掌握了1 ~ 6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在平均分的活动中体会和认识除法。学生学习本单元的内容,既有利于学习除法计算和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也有利于培养学生数学活动的经验。本单元教材分为两段:
平均分:认识平均分,初步进行平均分;
每几个一份地分,看可以分成几份;
平均分成几份,看每份是几;
要求学生平均分并进行交流,知道平均分可以怎样分;
认识除法:每几个一份地分,分成几份可以用除法算;
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几个可以用除法算。
最后安排了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除法,体会生活里存在的除法实际问题,感受乘除法之间的联系。
1.教材不提两种分法,而是突出平均分的本质特征。
把一些物体分成几个部分,有两种不同的情况,一种是每一份有多有少,另一种是每一份同样多。对于后者,不管怎样分,只要是把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由于在认识除法初期,平均分是除法的物化形式,因此突出平均分的本质特征并让学生认识就显得十分重要。从这一点出发,教材不再提两种分法,而是先让学生在分和比较的活动中知道什么是平均分,接着让学生把8个桃平均分成几份,并进行相互交流。这样,学生就可以在分和交流的过程中体会到,分法可以不同,但要把每份分得同样多,才是平均分。在分一分的第四个例题里,要求学生把12朵花平均分在几个花瓶里,可以怎样分。这里分的过程可以不同,分的瓶数可以不同,每瓶的朵数也可以不同,学生只要分得每瓶同样多,就是平均分。这是在三个例题后让学生自己操作,从而使学生把握平均分的本质特征,认识平均分。
2.加强学生观察和平均分的操作活动,为学生认识除法积累比较丰富的感性经验。
日常生活里的平均分东西,如果要用一个式子来表示,就是除法算式。所以除法的含义是表示把一些东西分成相等的几份。如果学生对平均分及其相应的分法已经明确,那么理解除法就会比较顺利,也有利于学生在抽象成算式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所以教材在学生认识除法之前先安排4道例题,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经历“知道平均分,初步接触平均分的分法――把一些物体每几个一份地分,分成几份――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几个――能把一些物体平均分,知道怎样平均分”这一过程,获得“平均分”的直接感知和经验。同时,加强学生的观察和讨论等活动,增强学生对平均分的感知,为认识除法积累比较丰富的感性经验。
3.结合具体的情境和平均分的活动,让学生认识除法的含义。
除法来源于平均分的活动,除法算式是从平均分的活动和过程中抽象出来的。教材在揭示除法算式时,主要是通过具体的问题,让学生联系平均分来体会和逐步认识除法。教材先设计具体的场景提出新的问题,再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活动或思考过程,然后用除法算式表示,使学生体会、感受到除法的含义,在这一抽象活动的过程中初步认识除法。同时,在学生的练习里,安排了大量的现实问题,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写出算式的练习,加深对除法含义的理解,并为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作了准备。
对于平均分和除法的认识,都是先安排每几个一份地分,再安排按分成几份平均分。这样安排的理由:一是每几个一份地分的过程相对简单一些,学生容易接受和理解,并能从中认识平均分成几份的含义,为后面提出平均分成几份作准备;二是除法可以表示同数连减几次减完。
4.重视学生的探索和交流,并体会知识之间的联系。
由于平均分可以有不同的分法,每种分法也可以有不同的操作,所以教材没有直接说明具体怎样分,再让学生照教材上的方法去分,而是让学生根据实际情景所提出的具体问题,自己探索、思考需要怎样分,动手分一分,然后在同学中交流各自的分法。例如例题中要把8个桃平均分成2份,就可以有多种方法来解决,教材留给学生自己去解决,再组织交流,知道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4个。教材在这里的交流中所表达的几种分法,不是刻意追求与每几个一份在分法上的不同,而是着意体现它们之间的联系。在认识除法时,也都是根据实际问题让学生自己采用相应的策略去解决:或者用学具分一分,或者用已有的乘法知识和经验来得出结果,在操作交流的基础上引出除法算式表示相应的分法。
在学生交流、探索的过程中,教材一方面注意让学生体会两种分法之间的联系,如通过一幅图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说明分法;另一方面注意让学生体会乘和除的联系,如在平均分的时候,让学生从几个几和平均分的不同角度来观察、说明同一个结果;在学生初步认识除法后,又从乘和除两个不同的角度来观察和说明同一实际问题,体会乘和除之间的联系。这样,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也有利于学习用乘法口诀求商。
二 口诀求商
教学用2 ~ 6的乘法口诀求商,包括应用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这是在学生学习了乘法口诀和认识了除法的基础上教学的。学生通过学习,可以学会用乘法口诀求商,初步学会用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本单元教材可以分两段:
被除数不大于12的除法:例题 ~ “想想做做”第5题;
被除数不大于36的除法:“想想做做”第6题 ~ 第12题。
教材这样安排,是由于学生刚接触除法的计算,开始被除数小一些,有利于学生利用生活经验来理解计算方法,在初步理解了计算方法之后,逐步扩大计算的范围。
1.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学习除法的计算方法。
本册教材和前两册教材一样,在学生学习计算方法时,都是联系具体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探索、学习计算方法。教材选择的打乒乓球这样的实际问题作为教学素材,学生比较熟悉,便于联系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学会用乘法口诀求商。这样安排计算教学,既有利于学生理解算法,也有利于学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2.鼓励并落实学生的算法多样化。
提倡算法多样化,就是鼓励学生“创造”,让学生面对一个新的问题,运用已有的经验和知识、采用相应的策略探索解决的办法,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解决新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发展数学思考。因此,教材在新的问题出示之后,没有直接说明用乘法口诀求商,而是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算法,进行交流,在交流中体会到不同的算法从本质上都是依据“5个2是10”得出商是5的,从而导出可以直接用乘法口诀算,初步理解用口诀求商的原理。“试一试”中出现想口诀时的两种情况,即分别想口诀中第一个乘数和第二个乘数,进一步掌握用口诀求商的方法。
3.提供学生探索交流的学习空间。
教材除了在例题教学时让学生自己探索计算方法外,还在练习中为学生提供了较多的探索交流的机会和空间。一方面,“想想做做”第6题出现被除数大于12的除法计算时,出示了实际问题,让学生自己探索算法;另一方面,通过一些题组让学生从中体会乘和除的内在联系,感受用口诀求商的合理与方便;再一方面,把用除法解决的两类基本的实际问题和学习计算融合在一起,让学生联系除法的含义和计算方法,自己去探索并解决日常生活里的实际问题;同时,还安排了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如练习二的第11、12题,就是这方面的内容。通过这方面的安排,可以促进学生逐步发展创新意识、数学思考和对数学学习的情感。
[1] [2] [3] [4] [5] [6] 下一页
相关推荐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